“在生態方面,新農村建設則要註重農村特色、地域特色,深入挖掘文化底蘊,保護林盤、田地、溝渠、水體等現有生態資源體系,體現田園風光和生態本底,展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現代農村田園風貌。”
  目前,成都已有8個村試點“小規模、組團式、生態化”新農村綜合體建設,部分新村已經基本建設完成。而今年內,成都還將選擇20個有條件的村推行新農村綜合體建設。
  從成都市區出發,順著成灌高速行駛,在安德出口下高速,順著指示牌方向沿著鄉村公路,不到半個小時,郫縣安德鎮安龍村就出現在了眼前———在這裡,一棟棟頗具川西民居風格的鄉村別墅,掩映在桉樹和竹林之間。2012年,蒙梓園社區作為新型農村社區示範點,以展現農村生態田園形態和地方特色川西民居風貌,建設新農村綜合體示範村為目標,開展了以林盤資源保護利用、基礎和公建服務配套完善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等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。
  蒙梓園社區前有一個“安馨飯館”,年近50歲的老闆娘劉曉蘭,正招呼著客人們喝茶。茶是蓋碗茶,水是透著泥土氣息的深井水,路邊的鬥渠內淙淙細流,陽光透過濃密的枝葉灑在茶桌上,星星點點,竹林在風吹下偶爾發出沙沙的聲音,抬眼所及,除了點綴其間的川西民居,滿眼皆是綠色。
  “都擺在這裡了”,土生土長的劉曉蘭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,水、電、氣、路、訊五通,“醫院、超市配套一應俱全,生活和城裡沒區別,生態環境,那就沒得說了”。“綠化率超過了40%”,安龍村村主任高修倫在一旁補充道。
  生態化
  點位:郫縣安德鎮安龍村
  新居為老樹讓路
  留下片片鄉土記憶
  蒙梓園社區
  在一處川西林盤舊址上新建,在規劃之初,對林盤中原有的大樹、竹林進行了測繪,建設中統一保護,如今才有大樹掩映、竹林叢生、溝渠縱橫的鄉村景象。
  留住老樹見空修房
  綠化率超過40%
  安龍村分為10個農村新型社區,也就是10個組團。高修倫介紹說,蒙梓園社區作為其中一個組團,一共有55戶居民,整個組團化佈局以蒙梓園為中心,其他9個組團分佈周圍。
  蒙梓園社區是在一處川西林盤舊址上新建,在規劃之初,對林盤中原有的大樹、竹林進行了測繪,建設中統一保護,如今才有大樹掩映、竹林叢生、溝渠縱橫的鄉村景象。
  “大家開討論會時,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,”他回憶說,當時有的村民提出,為了方便新居加快建設,把組團里所有樹木“鏟”了,平整場地後,施工方便,速度肯定快些,而且也有人想出售部分大樹,給村裡增加收入。另一部分村民認為要保留這些大樹,不光是為了景觀,更是一種記憶。
  在“註重民俗保護傳承”的理念下,最終大家都同意保留這些大樹。村裡請來測繪人員,先把80多棵老樹在施工場地平面圖上標註出來,再請規劃設計人員“見空修房”。最終有89棵老樹和35籠竹子保留下來。
  “當時確實有一些不便於施工的地方,比如小區入口那棵皂角樹,為了保留它,房子退後了10多米。”高修倫說,可如今看到小區里到處是大樹,很慶幸當初把它們保留了下來。
  高修倫說,如果當初把樹“鏟”了,可能建設快一些,還能賣一些錢,但新居綠化工程的成本肯定要高很多,留下這些老樹、竹林,不僅後期的景觀再造節約了建設資金,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村民們對鄉土的那一份記憶。
  高修倫向成都商報記者表示,根據測算,組團的人均土地是71平方米,實際建築基地面積人均不到28平方米,再除去道路、溝渠,綠化率超過了40%。
  垃圾分類、污水處理廠
  農村裡的現代生活
  留住了生態本底,生活同樣現代化。這些新農村綜合體,無一例外地具有傳統農村的田園風貌、川西特色的新村風格、功能齊備的現代服務以及方便舒適的生產生活。
  從村裡的公共服務中心出發,沿柏油路步行不到10分鐘,可以到達任一聚居點。綠樹紅花掩映下,一棟棟川西特色的小樓散佈在曲折的青石板路兩側,粉牆黛瓦,青石灰磚,鏤空花窗。高低錯落,疏密有致。
  劉曉蘭的家緊挨著她的餐館。這是一棟3層的小樓,180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,讓每個房間都顯得寬敞明亮。劉曉蘭對這個家十分滿意,房子大、乾凈、舒適,水電氣全通,有線電視、網絡也有,村裡衛生站、學校、警務室等一應俱全,村裡還有專門打掃衛生的人———徹底脫離了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滿身泥”的日子。
  高修倫介紹,村裡按照“1+36”進行了配套,其中針對安龍村自己的特色配備了村史展覽館、民俗展覽館和游客接待中心等等。每個組團的建設中,均配備了分類垃圾筒,“村民們都學會了進行垃圾分類”。同時,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和河流,村裡還建設了兩個污水處理站。
  生態濕地、生態蔬菜
  安龍村的生態產業
  “生態旅游是安龍村未來發展的方向”,高修倫帶著成都商報記者參觀了村裡的生態濕地,緊鄰走馬河的一公里濕地上已經修起了棧道。一條綠道則彎彎曲曲地從旁邊經過,他說這條綠道有10公里,將每個聚居點位連在了一起,“已經修建了一半”。
  步行不到10分鐘,就是全家河壩,這裡聚集了30多人,正在走馬河裡游泳。高修倫介紹,這裡是郫縣冬泳協會基地,每年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來這裡游玩,河壩的旁邊則是一大片的生態蔬菜地,茄子、黃瓜、辣椒,碩果纍纍。
  高修倫介紹說,安龍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四大塊:到川菜產業園區務工、花卉苗木和生態蔬菜,而生態旅游則慢慢會成長為安龍村的重要收入來源。劉曉蘭表示,目前,她每天的營業額已經在700元左右,並相信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,會有更好的空間,“我們飯店的牌子都是旅游的客人吃了飯後,第二次特意給我們送的”。
  成都商報記者 韓利 攝影報道  (原標題:成都年內再建20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z09cztk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